.:. 草榴社區 » 技術討論區 » “基层女性”王慧玲:成为“女权博主”这三年[30P]
本頁主題: “基层女性”王慧玲:成为“女权博主”这三年[30P]字體大小 寬屏顯示 只看樓主 最新點評 熱門評論 時間順序
哈哈哈哈


級別:新手上路 ( 8 )
發帖:92
威望:62 點
金錢:7024 USD
貢獻:1 點
註冊:2007-10-03

“基层女性”王慧玲:成为“女权博主”这三年[30P]



通俗地说,王慧玲是一位女权博主,2020年3月,王慧玲在抖音发布视频,劝告那些像她这样农村出身又没什么学历的女孩子们,不要因为压力草率进入婚姻。立刻火了。自那以后,“玲玲Peter和四只猫”这个账号连续面向基层女性,做了很多事后看来相当具有女性主义普及意义的短视频。

2020年9月,我们曾采访过王慧玲,当时她因为“基层女性婚姻困境”的短视频上了微博热搜,出圈了。两年半以后,我们再次联系她,好奇当一位农村出身的“80后”女生,成为所谓的女权博主之后,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。她如何与她所抗争的父权制家庭相处,与此同时,她的家人们,又如何看待她这样一个出奇又出格的家庭成员?这几年关于女性主义的讨论声量居高不下,她身处其中,表达自我与鼓舞他人的同时,感受到的女性主义温度有何种变化?与此同时,王慧玲又只是生活在这个社会里的普通女性中的一员,女性觉醒,对一个女人来说,生活更轻松了,还是更复杂了?


最近,女权博主王慧玲因其独特的婚姻观引发了一场舆论风波。知名男主持人在视频中质疑王慧玲,直言:“她自己就靠嫁给外国人改变了命运,这种劝导对其他女性到底有什么意义?”此言一出,立刻引发了网友的热烈讨论。

王慧玲在网络上发表了多段视频,直指婚姻的诸多痛点,特别是她针对农村女性的建议,劝诫她们在婚姻选择上应更加谨慎,甚至引起了不少争议。支持者认为她是基层女性的代言人,为那些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发声,反对者则指责她在故意挑拨男女关系,煽动情绪。

就在这场舆论风暴中,男主持人的质疑可谓是一针见血。他认为王慧玲的观点缺乏根基,特别是对于她自己婚姻经历的反思是否适合推广给其他女性,更是引发了诸多不满。而王慧玲的回应则是坚持自己对婚姻的看法,认为女性应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路径,不应受制于传统观点或社会压力。

这一事件不仅展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,也引发了关于女性独立、婚姻选择的深入讨论。在社交平台上,不少网友就此事发表意见,一时间关于性别、婚姻与家庭责任的话题再次被推向了风口浪尖。

在这场争论中,王慧玲的声音似乎成为了部分女性心声的集中展现,而男主持人的直言更深刻地反映出社会对女权运动仍存有的分歧。更多的观众开始关注这个话题,想要了解不同立场背后的故事与逻辑。王慧玲的例子,无疑也为未来的女性独立与自我价值的探讨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考。

这场争论并不会就此平息,反而可能为类似话题的探讨开辟了更加深远的可能性。随着更多社会话题的涌现,如何在保留个人选择的同时,与传统文化相对抗,仍将是未来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。





当今社会,女权话题备受瞩目。
王慧玲以大胆言论直击婚姻痛点,劝农村女性慎入婚姻,引发舆论两极分化。
有人赞其为女性发声,有人斥其挑动对立。



近期,有男主持人更质疑她误导女性。
“她自己就靠嫁给英国人改变了命运,她有什么经历去支撑自己的言论吗?”
男主持一句话,令王慧玲的自身经历也遭拷问。
在此纷纭争议下,她错了吗?



01
2020年,“基层女性处境”的一系列短视频,将王慧玲推到了大众的眼前。
其中有两个点赞比较高的内容。
一个说的是基层婚姻,一个说的是传统的亲子关系。
她说:
“从男女领结婚证那天开始,这家名叫‘婚姻’的公司便合伙成立了。”“男方负责‘业务’,女方负责‘后勤’,虽然分工明确,但实际上女方的劳务是没有工资的。”
这种直白的讽刺,尽显基层婚姻中男女不平等的现象。



她又说:
“中国百分之八十的父母生孩子是抱着投资和收割的心态,所以才会出现父母在子女成年后,仍处于‘捆绑’模式。”
很多网友听后,都被她独特的见解和清晰的思路所折服。



在爆火出圈之前,王慧玲对 “女权” 一词还懵懂无知。
彼时的她,仅仅是凭借着一种源自内心深处、最本真质朴的女性自觉在发声。
她只是单纯地 “觉得” 事情存在着不合理与不公平。
那种感觉,或许就像在黑暗中隐隐约约捕捉到一丝微光。
在她眼中,婚姻这座 “围城”,对女性而言布满了荆棘与坎坷。
她内心深处笃定地认为,女孩子理应凭借自身的力量,去努力拓展出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,争得更多的优势与可能。



随着王慧玲的视频热度逐渐攀升,评论区宛如一片沸腾的海洋,不断有人提及 “女性主义” 这个新鲜而陌生的词汇。
她像是被一道神秘的指令唤醒,带着好奇与探索的渴望,踏上了求知之旅,开始去深入探寻这个概念背后的深刻内涵。
从最初的一知半解,到后来一头扎进书海之中,她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。
直至邂逅《厌女》和《父权制与资本主义》这两部著作,那一刻,仿佛心中一扇紧闭的大门被轰然打开,她的内心被一种难以言喻的兴奋所填满。
那些曾经在脑海中若隐若现、模糊不清的思绪与念头,在上野老师的笔下被清晰地勾勒、精准地阐述。



王慧玲由衷地感叹:
“这实在是太好了!”
仿佛找到了知音,又似在茫茫大海中找到了那座指引方向的灯塔,让她在追求女性权益与自由的道路上,更加坚定自信地大步前行。



在王慧玲所发布的那些视频之中,她言辞恳切地向女性同胞们发出劝诫:
“去为社会打工,去把自己的劳动力投放到社会上,而不要在婚姻里为男人打工。”“婚前要同居,要享受‘性’,性领域中要有主体意识,而不要把它当作筹码,这才是自我物化。”“年轻的女孩子不要草率结婚,不要被‘大龄剩女’的焦虑裹挟,不要把幸福寄托在男人或任何人身上。”



实际上,王慧玲的这些观点并非近年才有的。
只是,人与人之间是有信息差和认知差的。
因此,很多人喜欢她言语中自带的力量感。
殊不知,回归到王慧玲本身,她的故事可谓是“天崩开局”。



02
王慧玲出生在安徽省一个名为枞阳的县城。
她和父母还有两个弟弟一共五口人居住在一起。
作为家中唯一的女孩儿,她并未享受过来自父母的偏爱。
王慧玲的父亲不仅是高中生,还是退伍兵。
而她的母亲则是大字不识一个的“白丁”。
在父亲30岁那年,通过相亲结识了28岁的母亲。
如同包办婚姻那样,两人在没有建立感情基础的情况下,迈进了婚姻的围城。



王慧玲记忆最深刻的时间,是在她十三岁之前。
一家人住的是茅草顶的土坯房,吃的是白粥咸菜猪油渣,唯有过年时才能吃上一片肉。
自她十岁那年,父母为了生计南下务工,她的命运就和两个弟弟绑定在了一起。



尽管家里有爷爷照看,但照顾弟弟的重任还是落在了王慧玲的肩上。
她中午放学不仅要做饭喂猪,还要带着五岁的小弟弟一起上课。
害怕老师发现,她只能将他悄悄地藏在课桌下。
晚上回家,她路过村头的菜地,还要摘菜洗菜。



冬天的河水冰冷的刺骨,她不得已只能洗一会儿,放在胳肢窝里暖一会儿。
久而久之,一些想法在她的内心根深蒂固。
“照顾我弟弟这段经历,也让我对养育小孩变得没什么期待,挺痛苦的。”
父母常年在外,让王慧玲对于“安全感”的需求特别地强烈。
每当父母归来,她便试图用嚎啕大哭的方法令他们留下。
除此之外,还有另一个原因。



在当地,教育资源的倾斜,几乎决定了女孩儿们的命运。
王慧玲便是其中之一。
虽然她没有考上高中,但父亲却有计划将她送到合肥读中专。
可当亲戚们得知,她要去的那个学校要花上一大笔钱时,说出的话格外刺耳:
“一个女孩子读那么多书干什么?花钱给她读,钱就浪费了。”
好在,父亲最终还是选择和亲戚们背道而驰。
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。



诚如质疑王慧玲的男博主所言,她的确是遇到了英国人丈夫Peter,还组建了自己的家庭。
但鲜为人知的是,在此之前,她是如何一步步从泥潭中走出。



03
罗兰有一句话对王慧玲影响颇深:
“人的一生就像在雾中行走,只有把这一脚跨出去,才能看清下一步路。”
在合肥就读西医中专的那三年,一切对她来说都是那样的新奇。
可惜,毕业后的她却不得不听从命运的安排。
她回到老家,成为了“赤脚医生”预备军中的一员。
她能够设想到自己最好的发展,便是在村里开个小诊所。
然而,更有可能的,或许是继续过着“面朝黄土背朝天”的日子。
尽管她不知道自己“要什么”,但她至少很清楚地明白自己“不要什么”。



1999年,上海。
顾不得母亲的叫骂,兜里仅有二百四十块钱的王慧玲和朋友踏上了这座国际大都市。
在19岁的年纪,独自在异乡闯荡,可谓是吃尽苦头。
初出茅庐,她因为听不懂上海话而被嘲笑是“乡屋宁”,可她却没有一丝难过,只是默默地走开了。
毕竟,从小在父母辱骂下成长起来的她,早已习以为常。



22岁,王慧玲的第一段感情以男方动手打了她画上了句号。
24岁,她因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而九死一生。
在上海的二十年里,她做过服务员,当过营业员,也卖过袜子,发过传单。
个中辛酸和苦累,都在坚定着她一定要摆脱原生家庭的意志。
仅有中专文凭的她,通过学英语、日语、上“夜大”等马不停蹄地提升自我,最后才让自己从底层爬到了一家日企总务的职位。
也是在此时,她从两个弟弟身上,看到了“不平等”。



25 岁后,王慧玲发现父母对弟弟和自己差别很大。
同样工作,父母向她要钱就算了,就连弟弟买车也要她出钱,甚至父母要求她的积蓄也要给弟弟留着。
起初她想讨好父母,挣六百元钱寄四百元回家。
后来在同事提醒下她觉得不对,便用不再寄钱的方式反抗。
可她的父母却常以“家里苦”或者拿别人女儿寄钱的事贬低她。
继而令她和家人陷入互相折磨,两方的关系也变得很僵。
一直到28岁,她都没能平息心中的愤怒。



2007年,王慧玲和Peter在网上相识。
两人因为爱好日语和骑车,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。
那时Peter在学校当外教,王慧玲依旧是总务,两个人都过得不算富裕。
与其说她崇洋媚外,倒不如说,是他们的精神足够契合。
都说婚姻是女人的第二次投胎,这话的确有一定的道理。



无论王慧玲想要做什么,Peter总是会用积极的方式给予她支持和鼓励。
Peter想要做什么,也会先去征求一下王慧玲的建议。
如果需要两个人共同商议,Peter也不会仗着自己男人的身份,而压过王慧玲一头。
正如她的语录:
“婚姻说白了,是一个人格影响另一个人格的成长。”



自打王慧玲走红后,很多有着相似经历的女性会在她的账号下评论:
“要是我5年前看到这条视频就好了!”“要是结婚前遇见玲玲姐就好了!”
有人因为她的分享解决了生活与婚姻中长久的困扰;
有人在她的鼓励下勇敢地逃离了“家暴”;
有人听了她的故事,继续坚定地向未知的远方前行。



事实上,在王慧玲的百万粉丝中,也不乏“男粉”。
曾经有个名为“小萌”的大学生,在她的观点中,明白了何为真正的“谈恋爱”




结语
王慧玲有错吗?
这个问题似乎没有标准答案。
毕竟,每个人看待观点的角度是不同的。
唯有理性看待,方能客观辩证。
对于此事,你怎么看?







赞(27)
DMCA / ABUSE REPORT | TOP Posted: 12-20 12:24 發表評論
.:. 草榴社區 » 技術討論區

電腦版 手機版 客戶端 DMCA
用時 0.01(s) x3, 01-11 04:18